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3月5日15:00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回答記者提問。他們分別是: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副書記,國資委原副主任,原銀監會副主席李偉,全國政協常委(民建)、民建中央副主席、審計署副審計長秦博勇,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福利保障界),中國計劃生育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建)、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以下為發布會部分實錄。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我的問題提給李偉常委。我們知道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三大攻堅戰"初戰告捷,2019年要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請問,就污染防治攻堅戰而言,您認為2019年的著力點在哪里?謝謝。
李偉:非常感謝光明日報對我的提問,因為你提問的這個問題是本屆政協二次會議第一場記者會的第一個問題,我有幸回答第一個問題,謝謝。
大家知道2018年5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明了方向,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確了任務,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何進一步貫徹好、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央的各項部署和要求,尤其是剛才你提到的要針對當前污染防治存在的突出問題,怎么把握好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的著力點,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前天上午,生態環境部的李干杰部長在“部長通道”當中提出了“4567”等,講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有針對性,所以我結合自己近年來在人資環委工作的情況以及發展中心的工作實踐,從三個方面談點認識和建議。
第一,如果講著力點的話,要著力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防治的各項行動。大家知道十八大以后我們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加快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并繼續發生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成績可圈可點。污染防治攻堅戰對當前中國來說,我感到不同的地區或者不同的時間段,可以也應該有重點、有區別,但是從當前中國大氣、水、土壤污染的現狀和程度看,強化防治刻不容緩,而且是全方位的立體戰。
所謂“全方位的立體戰”,如果形象地說就是要上天、要入地、要下河、要登山、要入海、要上島,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所以說要著重強調統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三大保衛戰”毫無疑問要有分工,但更需要統籌。
具體而言,大氣污染的防治要著重對京津冀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進行綜合治理,這是一個重點。我們在京的同志們都已經體會到了,前年、去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各項指標該上升的上升、該下降的下降。但今年1月份、2月份包括3月初的數據,我深刻地體會到秋冬季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還是重中之重,它的艱巨性和反復性還是非常突出的。
另外是水污染的治理,要側重水源地的監控治理、黑臭類水體的治理,以及飲用水安全的治理。另外,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也應該作為一個著力點。
在土壤治理方面,一個著力點就是要扎實做好土壤環境的監測、調查和統計工作,真正摸清底數,這有利于因地施策、科學施策。土壤污染地區的差異性很大,土壤污染各種成份都有,不摸清底數就很難對癥下藥。還有就是要加大對與大氣、水、土壤污染都緊密相關的問題的治理力度,比如垃圾圍城、農村環境,以及中國農村種植方面農藥和化肥過度投放的突出問題。
第二,著力營造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合規排放、大眾綠色消費,各盡其責、良性共進的外部環境。首先,政府要強化法治理念,尤其在體制機制上要加強法規建設,以提高政府監督的能力和效果,要通過依法、透明、專業、可問責的政府監管來促進企業遵守環保法規。同時,大家反映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怎么能夠保障企業的公平競爭。
其次,要著力為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學可行的減排機制和標準。再次,對國家來講,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要著力引導廣大民眾自覺樹立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的新理念,還要動員和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積極參與各類環保公益活動,逐步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這是第二個著重點。
第三,污染防治攻堅戰要盡力而為,但也要量力而行。特別要關注在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過程當中,有一些措施可能會對一些特定群體和少數企業產生短時間的影響,所以為了保障民生,要維護社會穩定,對這部分特殊群體和企業要做好生活保障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
在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過程中要嚴格規范涉及公眾利益的政府行為。要廣泛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盡可能耐心細致地多做政策宣傳和言情說理的工作,目的就是能夠爭取得到人民群眾更廣泛的支持。謝謝。
北京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記者:因為一直持續關注環保工作,所以想向劉炳江委員提問。這兩年我們特別關注到北京市在治霾方面力度越來越大,而且成效也非常的顯著,老百姓在微博、微信當中刷藍天的次數越來越多。針對現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已經進入到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北京市和其他的省市都提出了治霾要“一微克一微克摳”這樣的新要求,請問劉委員,您認為未來還有哪些污染源需要重點進行治理?另外,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從而讓老百姓收獲到更多的藍天?謝謝您。
劉炳江:謝謝。你說得對,大氣污染治理尤其是以北京為例,確實進入了攻堅期,要啃硬骨頭。我報一組數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2%,這7.2%的國土面積上布局的是什么產業呢?1/3的平板玻璃在這個地方,39%的電解鋁在這個地方,43%的粗鋼在這個地方,49%的焦炭、60%的原料藥等都在這個地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這么密集,導致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的4倍左右。所以大家說一沒有風霾就來,確實是這個樣子,因為排放量遠遠超過大氣環境容量,你說不調結構能行嗎?但是調哪一個結構都是比較難的。
對北京而言,“一微克一微克摳”真是到了時候,因為從“大氣十條”到現在,2013年北京煤炭還是2000多萬噸,到了2018年不到300萬噸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已經把一千多家企業搬遷了,北京靠調結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2013年大約90微克,去年降到了51微克。大家都生活在北京,北京2013年重污染天氣58天,去年一年15天,這說明我們治理的路子是對的。
作為職業治理大氣污染的人,我提兩組數據,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北京生態環境局發布了2018年北京PM2.5的源解釋,通過細小顆粒的測試,能夠測出來源來自哪里。北京全年51微克之中,2/3來自北京市,1/3來自外界傳輸,這是全年。但重污染期間,像剛剛經歷的這次空氣重污染天氣,55%-70%來自于外地,因為氣象條件不一樣,這兩個數非常具有說服力。
所以對于北京市而言,現在本地污染中45%來自移動源,機動車這一類。所以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產業結構,已經不是煤炭治理了,已經轉移到移動源治理上來?,F在大家可以看到北京的公交車,電動化的公交車越來越多,這是到2020年前的要求,公交車改成電動車。重型載貨車,凡是北京的重型載貨車逢來必查,去年可能查了218萬輛,其中冒黑煙超標的15%,氮氧化物超標的30%,任務還很艱巨,這是對北京而言。